打破常規 向改革難點“開刀”
2015年,鋼鐵全行業虧損645億元,虧損面高達50.5%,同比上升了33.67個百分點;自2015年7月份開始始終處于虧損狀態,且虧損額逐月擴大……
2016年新年伊始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親赴山西調研,了解鋼鐵、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實際情況,并多次督促后續落實情況;2月4日,《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迅速出臺……
不論是不改革調整就無以為繼的行業現實,還是政府部門劍指化解過剩產能的政策合力,都告訴我們:一個與鋼鐵工業數十年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全然不同的、超常規的改革創新的時代已經到來。唯有采取非常規的手段,自主發力,全面、系統、徹底地深化改革,向改革中的“難點”開刀,才是鋼鐵企業的唯一出路。
打破常規,就是要迅速、徹底地打破舊的發展理念,結合企業實際,主動轉變,將五大發展理念落到實處。
《意見》指出,要嚴格執行環保、能耗、質量、安全、技術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,達不到標準要求的鋼鐵產能要依法依規退出。顯然,環保、能耗、質量、安全標準已經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基本內涵。面向“十三五”,鋼鐵企業不僅要進一步深化市場理念,完成向生產服務商的轉變,而且要完成向高效集約、綠色環保、本質安全的現代化強企的轉變。
然而,當前,面對行業困境,一些企業仍然存在十分嚴重的“等靠要”思想;面對市場競爭,仍有鋼鐵企業對用戶的訴求反應“慢半拍”;面對環保壓力,仍然是被動應對的企業多,囿于各種壓力主動升級改造的少;面對安全標準這條新的“生死線”,安全管理和安全問責是否到位仍然需要每一家企業認真反思。
陳腐的觀念不轉變,懈怠的思想不根除,鋼鐵企業在化解過剩、脫困發展的路上便會失去先機。今年,我們在首鋼、山鋼等已經公布發展規劃的企業身上,看到了這種轉變。如首鋼在“十三五”工作思路中對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的發展理念做了自己的解讀。山鋼則在其2016年的工作思路中明確,面對鋼鐵“寒冬”的出路就在于大力深化改革、重塑競爭優勢、激發創新動力。2015年,寶鋼就提出,對長期虧損、扭虧無望的企業要堅決重組或關停;對產品無競爭優勢、市場前景不明朗的虧損企業要果斷轉型;對無戰略安排、與主業發展方向不符的虧損企業要盡快退出,這便是“瘦身健體”的“壯士斷腕”的勇氣。每次打破常規的嘗試背后,無不是這些企業對舊理念的挑戰;打破常規之后,企業才有可能以新的姿態成為行業發展的領軍者。
打破常規,就是要向長期以來制約企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“開刀”,進行三項制度改革,特別是人力資源優化,實現企業的高效集約發展。
《意見》明確強調,要做好職工安置。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,如果企業不能合理分流人員,勞動效率也就很難提高。美國鋼鐵行業自上世紀70年代進入產業結構調整階段后,鋼鐵行業的從業人數從高峰時期的500多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85萬人;同時,行業的平均毛利率從5.8%上升到11.73%。美國鋼鐵行業的例子說明,沒有人員分流,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調整。但我們必須看到,我國的情況與美國有著本質的不同,我們絕不允許因為行業結構調整,不負責任地造成大規模的員工下崗失業。
因此,妥善分流和安置職工是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關鍵,也是難點。面對困難,我們唯有打破常規,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思路,通過全社會系統性地統籌規劃調整,將風險降到最低,從而保障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順利推進。
去年下半年以來,不少企業在生產經營極端困難的形勢下,選擇了減員增效。比如,河北鋼鐵集團通過發展多元產業,不僅分流了人員,減輕了主業負擔,而且彌補了主業的虧損,總體上實現了盈利;武漢鋼鐵集團一邊開展業務回歸,一邊對富余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并向外勞務輸出,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勞動力成本,也解決了職工的就業問題,這些成功的經驗都值得我們總結和借鑒。
打破常規,一方面要求鋼企在不斷深化常規改革的同時,努力創新培育新的增長動能;另一方面,對一些已經嚴重不具備競爭力的鋼企來說,在當下選擇激流勇退未嘗不是一種進步。
深化改革的大旗已在鋼鐵行業飄揚多年,在實踐中,一些鋼鐵企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一些成果。例如,在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方面,一些企業運用現代管理理念,合并精簡職能重復的管理部門,減少管理層級,提高管理效率;在生產經營體制方面,理順資金、采購、營銷等方面的管理體制,創新采購和營銷模式……在深化改革過程中,這些好的常規動作能夠為鋼鐵企業帶來一些穩定的成果,也是企業推進非常規改革的重要保障。
與此同時,在近年來中央突出強調要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的背景下,鋼鐵企業還可以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,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加強重大科技攻關,推動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和“互聯網+”行動等。例如,鋼鐵企業通過提升企業研發、生產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,向智能化工廠的方向邁進;或者積極參與鋼鐵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,以互聯網訂單為基礎,滿足客戶多品種、小批量的個性化、柔性化產品定制新模式,創新服務方法,提升服務水平。
當然,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大勢下,選擇激流勇退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打破常規。在既有的業務、產品已經難以維持企業正常運作的情況下,選擇現在這樣有政策托底支撐的時機離開,依托自身在其他領域的優勢轉型別的產業、尋找新的發展空間也未嘗不是一種勇氣和進步。
在這個改革創新的時代,我們正經受改革的陣痛,也必將在陣痛中開啟新的發展航程。鋼鐵企業只有摒棄舊的思維觀念,進一步加大深化改革力度,不斷創新求變,才能在這一波大浪淘沙中迎來脫胎換骨的新生。
- 上一篇:必和必拓16年來首現虧損 2016/2/24
- 下一篇:鐵礦石價格持續反彈 澳元匯價受益上漲 2016/2/23

